fdggg fdgdf sdfsdf fggg fdgdf
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糖業發展2-2 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~近代糖ª 歷史緣由 西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,清廷失敗而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澎,台灣糖業也因此為日人所攫取。由於日本本土砂糖消費量年達20萬公噸,四分之三長期仰賴輸入,而台灣又富產糖,糖業很快就受到殖民統治當局的重視,實行「工業日本、農業台灣」的政策。尤其以糖業為最重要的榨取手段,以謀日本本土食糖之自給,清朝的台灣糖業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基礎,日本人絕不是憑空在荒地把台灣糖業搞起來的。 ª 糖業大躍起 臺灣總督府著手甘蔗品種的改良,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到 台灣協助糖業的推動,他開始詳細調查研究各先進國家之糖業及糖務行政。這位對日本農業發展貢獻良多,其肖像還被採用做為紙幣上圖像的農業專家。總督府馬上 以其建議做為台灣糖業發展之基本方針,台灣糖業從此「大躍進」,甚至在台灣光復後的台糖產業策略也不脫此方針之方向,尤其是以獎勵糖業提升產業為當時首要 目標,為求食糖自給自足,1900年日人創設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並設立橋仔頭新式糖廠,此為台灣新式糖廠之開始。展現大資本家大企業及現代化管理的優點後,島內各地就如雨後春筍陸續籌建新式製糖會社,這些挾雄厚資本勢力與殖民政府支持的新式糖廠,快速的取得了台灣糖業的主導地位。1901年,接受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之台灣糖業改良意見書,確立了台灣糖業政策。並在總督府之下設糖務局,執行糖業政策,同時設置「大目降甘蔗試驗所」,改良甘蔗品種與栽培法、興建灌溉設施、擴大蔗園面積、改良製糖方法;其中的重要關鍵還包括1905年之後原料採取區域的制度,確立了台灣糖業在資本支配下的原料獲得形態,以確保各糖廠原料供應之穩定。取消蔗糖出口稅,以鼓勵食糖出口。1910年各製糖會社更進一步組織了台灣糖業聯合會,成為控制整個台灣糖業之龐大托拉斯。協定包括生產額的限制、會社的分配比例、販賣價格的限制及義務輸出等事項,藉以聯合壟斷市場,維持共同之利潤,使得廣大的蔗農淪為慘遭殖民統治者剝削的對象。因此「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」、「三個保正八十斤」等相關諺語應運而生。 1930年糖商改組合併,成為日興糖業、台灣製糖、明治製糖及鹽水港等四大株式會社的形態,使糖業經營合理化,1930年擴大種植優良品種,改善收穫管理法,於是產糖率大為增高,達13.59%,1932年產糖量突破96萬噸,但因產量過多導致糖價下跌,1933及1934年,節制甘蔗產量,糖價漸趨好轉。1934年產糖率更達14.17%,而且1938至1939年,產糖量達1,418,731公噸,也是前所未有的記錄,相較於1895年時增加26倍,在世界產糖國家中僅次於印度、古巴、爪哇而躍居世界第四位。再就砂糖之出口而言,台灣更高居世界第三位,僅次於古巴與爪哇而已。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,兩年後,食糖開始實施配給,同時因受三次災害襲擊而產量銳減。 1941年,台灣已擁有新式糖廠50座,每日壓榨量達70,120噸,為台灣糖業最盛時期。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,勞力缺乏,蔗園管理不週,以後數年,每年平均糖產量自一百餘萬噸急速下降。戰爭末期汽油缺乏,除了已成立酒精工場15所,生產酒精補充動力外,甚至不惜以砂糖作酒精原料,以糖廠作廢鐵來支援前線。台灣糖廠與其他工廠,慘受英美盟機轟炸,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,全省42座糖廠中,損毀者達34座,而蔗園荒蕪,景象至為淒涼。 ª 影響 「日本精糖,台灣粗糖」,台灣的糖業經日本政府與投資者半世紀銳意經營的結果,不 論在農業生產上及製糖技術上,有劃時代之進展,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。然而,日人在台灣糖業方面所獲取之利益,亦頗可觀。佔領台灣前,日本國內砂糖輸入形成 國際貿易入超之重要因素,故於佔領台灣後,將台灣每年所產砂糖輸往日本幾達90%,故就日本本身言,台灣糖業為日本對台灣殖民地經濟政策中之最成功者。日本在台灣發展製糖事業,重大影響有二:1、新式製糖株式會社採取原料區分制度,因此糖廠願意興築交通路線,所以原料區被糖業軌道系統整合成一個以製糖廠為中心的區域。2、透過原料區的組合,造成日治以後台灣地區區域組織再次重組,這次重組也造成台灣地方派系根源形成。 日治時代新式糖廠與制度的改革,著實奠定了光復後台灣糖業的基礎。來源 : 楊彥騏著 台灣百年糖紀 之 日本殖民糖業發展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
好站連結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agnes790832